English

怀念卫天霖先生

1998-10-25 来源:光明日报 袁运甫 我有话说

100年前,1898年在山西汾阳诞生了卫天霖——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父亲卫达臣是举人,善书画。卫天霖先生于1977年在京逝世,他一生淡泊名利,以其对艺术的酷爱笃诚和为人的正直朴实坚守美术教育岗位,他为人师表,在艺术上和人品上堪称楷模。他在世时常说家父要他一辈子“守身如玉”。他22岁考取公费榜首东渡留学,师承日本油画泰斗腾岛武二教授,曾被东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誉为全班“首席画家”。他的毕业创作“母亲”,把印象主义的油画技法结合中国文化情结,在形象塑造和色彩表现上隐现出他对油画民族化的追求。远在20年代他的艺术思考已经涉及地域文化、科技变革,中西交流以及发扬优秀民族传统精神等领域。他一面汲取西方艺术的最新成就,一面融纳中国传统艺术精华,考察、学习丰富的乡土艺术文明,特别是传统壁画、雕塑、民居建筑、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敬仰大书法家傅山先生和他的艺术,他从中西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饱饮法乳,厚学薄发。他高度评价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装饰性特征,并广泛收藏民间艺术中富有装饰风格的作品,如他收藏的许多民窑陶瓷、织物、印染土布、漆器屏风、金属摆件、剪纸等等,他把自己长期的研究感受,融化在他的色彩里,在他的静物油画中。他注重发挥绘画感觉表达的力度,又精心关照画面总体构成与物象结构的理性分析。但是他十分强调这些清楚的观念和认识,有时需要采用“不清楚”的表现语言,常常要去自由地表现光、色、体、面的空间关系,并同时极为含蓄地与线的意味结合起来。他认为似与不似,张弛有度,痛快淋漓,斑剥厚重都是相得益彰的,是相辅相成的。经常是在总体统一的要求下解决相对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动,自然而不刻板乏味。他常提及“味道”是绘画中很神圣的感觉,它体现了一种气质和灵性,要下很大功夫,才有可能获得这种纯然的自由。做人如此,做事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吴冠中先生曾说卫老的油画是严于推敲,精于提炼的,其画如同“贾岛的苦吟”。

卫先生对待每一幅作品都极其认真,他画了许多“花卉”题材的油画,但他喜欢的这些花常常是自己亲自种植和栽培的。他认为这是“艺术生命的源泉”,是“既造画又造物”。记得在卫老逝世十周年为他举办的一次画展研讨会上,刘海粟老人在欣赏卫老的许多花卉作品时曾指出“源于自然,胜于自然,斯为美!”后来在研讨会上海粟老人又动情地疾呼:“如果我们都以不识卫老的艺术、人品为耻,艺术的发展将会更加蓬勃!”他之所以如此激动,也是基于许多人甚至是同业长期来对卫老的艺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或是知之甚少,或是闻所未闻。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当他艺术上正在风华卓著的时候,却毅然决定举家投奔解放区,投笔从戎。他是在秘往京郊西山见到中共地下党领导人刘仁同志后,于1948年全家老小离别嵩祝院旧宅的。他曾自信地写道:“这是我一生最关重要的正确选择!”“这是国家命运的驱使,必须服从这个大局,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北平和平解放后,他与八路军一起进城。后来担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六十年代初因院系调整,他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任教,他又一次从官到民,然而因为摆脱了行政杂务,他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我们在一个系同事15年,仅仅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至1977年逝世为止,他完成了50余幅油画。虽然这些作品是在心灵遭受严重创伤的期间完成的,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那充满生命活力的闪光和辉煌,看不到一点伤痕与悲哀,这正是因为卫老是一个心怀热血的强者,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坚毅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的艺术和精神是永恒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